中華文化源遠流長,透過「到校中華文化攤位市集」,我們將傳統智慧帶入校園,讓學生在互動體驗中認識文化精髓。活動涵蓋四大主題:傳統手工藝、古代運動、傳統小食與古代科技,每個攤位皆由專業導師或匠師親自帶領,結合示範與教學,打造一場兼具知識性與趣味性的文化探索。
學生可親手體驗剪紙、香包製作等工藝,感受匠心與美感;透過射箭、投壺等古代運動,認識中華武藝與禮儀精神;在品嚐糖畫、茶果等小食的同時,了解飲食文化與節慶習俗;並透過古代科技模型操作,如指南針與活字印刷,激發對歷史創新與科學原理的興趣。
活動設計貼近課程需求,適合中小學主題週、跨學科學習或家長日安排,可依年齡層與場地彈性調整。透過這場文化市集,學生不僅能動手做、親身玩,更能在熟悉的校園環境中培養文化自信與多元素養,留下深刻的學習記憶。

彩虹書法是一種融合色彩與書法的獨特藝術形式,將傳統毛筆字與繽紛色彩結合,讓每一筆都如彩虹般流動、鮮明。它不僅是書寫,更是一種創作——字中有畫,畫中有字,讓中文字在視覺上煥然一新。

繩結是一種古老而實用的技藝,它源於人類對連接、固定與記錄的需求。它可以用來綁紮物品、製作裝飾、傳遞訊息,甚至在古代被用作記事的方式。繩索在手中交錯纏繞,透過手勢與節奏,形成具有功能性與美感的結構。

在文化層面,風車常被視為吉祥物,象徵順風順水、好運連連。在中國傳統節日如農曆新年或元宵節,彩色紙風車常見於廟會或市集,寓意驅邪迎福。它的旋轉不僅吸引目光,也喚起童年的記憶與節慶的氛圍。

扎染是一種源遠流長的中國傳統染布技藝,屬於「防染工藝」的一種。它的核心原理是在染色前,先將布料以捆綁、縫紉、夾壓等方式局部遮蔽,使染料無法滲透,從而形成獨特的圖案與色彩層次。

中國書法是一門以漢字為載體的視覺藝術,融合了文字、哲學、美學與個人修養。它不僅是書寫的技術,更是心境的流露與思想的延伸,被譽為「無言的詩、無形的舞、無圖的畫、無聲的樂」。

扯鈴,又稱「空竹」,是一種源自中國的傳統民俗技藝與雜耍器具,擁有超過千年的歷史。它由兩個對稱的圓盤組成,中間以軸連接,透過一條繩子與兩根棍子操作,使其在空中旋轉、拋接、變化出各種花式動作。

轉碟,又稱「耍花碟」或「耍盤子」,是一項源自中國的傳統雜技藝術,已有超過兩千年的歷史。它以一根細長的棍子支撐一個圓形碟子,透過手腕的旋轉動作,讓碟子在棍尖上高速旋轉並保持平衡。

糖葱餅是一種富有懷舊氣息的潮汕甜點,它的魅力不在於華麗的外表,而是那份簡樸卻令人回味的手工技藝。它的名字雖然帶有「蔥」,但其實與蔥毫無關係,而是因為糖被拉成中空、細長、潔白的形狀,看起來像蔥白,才得此名。

龍鬚糖,又稱「龍鬚酥」、「銀絲糖」、「麵線糖」,是一種源自中國的傳統手工甜點,以其細如髮絲的糖絲外觀而得名。據傳,它起源於清朝宮廷,御廚以麥芽糖拉絲製成,形似龍鬚,故被賜名為龍鬚糖

冰糖葫蘆是一種源自中國北方的傳統甜點,尤其在北京、天津一帶最為人熟知。它以山楂為主角,串成一排後裹上熬煮過的糖漿,冷卻後形成晶亮的糖衣,酸甜交織、外脆內軟,是冬日街頭最具代表性的美食之一。

湯圓是一種深具文化意義的華人傳統甜點,通常以糯米粉製成,圓潤柔軟,象徵團圓與幸福。它不僅是冬至、元宵節等節慶的代表性食品,也常在婚禮、祭祖或家庭聚會中出現,寓意「圓滿」、「團聚」與「甜蜜」。

缽仔糕是一種源自廣東台山的傳統粵式糕點,後來在香港街頭發展成為極具代表性的懷舊小吃。它的名字來自製作方式——將米漿倒入小瓦缽(即小碗)中蒸熟,食用時再用竹籤挑出來,方便手持享用。

雞蛋仔是一種源自香港的經典街頭小吃,也被稱為「港式蛋仔」或「Egg Waffle」。它的外形獨特,由一個個圓球狀的蛋漿組成,外層酥脆、內裡柔軟,帶有濃郁蛋香,是許多港人童年的味道。